基础面试题(1)
# 简述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
继承,将多个子类中相同的方法放在父类中,子类可以继承父类中的方法(提升重用性)
封装,将多个数据封装到一个对象; 将同类的方法编写(封装)在一个类型中。
多态,天然支持多态,崇尚鸭子模型,不会对类型进行限制,只要具备相应的属性即可,例如:
def func(arg):
arg.send()
不管arg是什么类型,只要具备send方法即可。
1
2
3
4
5
6
2
3
4
5
6
# super的作用?
super()是一个内置函数,在Python类的继承中用于调用父类(超类)的方法。使用super(),可以在子类中对父类进行函数调用、属性访问等操作。
super()有两种常见的用法:
在子类方法中调用父类方法:使用super().methodname()来调用父类方法。
在子类初始化方法中调用父类初始化方法:使用super().__init__()来调用父类的初始化方法。
1
2
3
4
5
6
2
3
4
5
6
# 实例变量和类变量的区别?
实例变量是在类实例化时创建,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实例变量。也就是说,它们存储在类的实例中,而不是在类本身中。可以通过访问实例来访问实例变量,如instance.variable_name。
类变量是定义在类中但不是在任何方法中的变量。类变量是所有类实例共享的,因此当一个实例更改类变量时,另一个实例也会受到影响。可以通过类名直接访问类变量,如ClassName.variable_name。
1
2
3
2
3
# @staticmethod 和 @classmethod的区别?
区别在于:
@staticmethod:静态方法,与类没有任何关系,只是一个保存在类命名空间中的函数,调用时需要通过类来调用,也可以使用对象或类来调用。静态方法中不能访问类中的属性和方法,也不能访问实例化的对象。
@classmethod:类方法,与具体的实例无关,在定义时需要将类作为第一个参数,通常将类方法用来修改类属性。
下面是示例代码:
class MyClass:
class_attr = "class attribute"
def __init__(self, x):
self.x = x
@staticmethod
def my_static_method(a, b):
return a + b
@classmethod
def my_class_method(cls, a):
cls.class_attr = a
# 调用静态方法
MyClass.my_static_method(1, 2)
# 调用类方法
MyClass.my_class_method("new value"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# 简述 __new__
和__init__
的区别?
__new__,构造方法,用于创建对象。
__init__,初始化方法,用于在对象中初始化值。
1
2
2
# 在Python中如何定义私有成员?
用两个下划线开头。
1
# 请基于__new__
实现一个单例类(加锁)。
import threading
class Singleton(object):
instance = None
lock = threading.RLock()
def __init__(self, name, age):
self.name = name
self.age = age
def __new__(cls, *args, **kwargs):
if cls.instance:
return cls.instance
with cls.lock:
if cls.instance:
return cls
cls.instance = super().__new__(cls)
return cls.instance
obj1 = Singleton('武沛齐', 18)
print(obj1)
obj2 = Singleton('alex', 18)
print(obj2)
# 注意:单例模式,用于用的是第一次创建的那个对象,但对象中的实例变量会被重置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# 比较以下两段代码的区别
class Foo(object):
def func(self,num):
pass
obj = Foo()
obj.func(123)
obj = Foo()
Foo.func(obj,123)
1
2
3
4
5
6
7
8
9
2
3
4
5
6
7
8
9
class F1(object):
def func(self,num):
print("F1.func",num)
class F2(F1):
def func(self,num):
print("F2.func",num)
class F3(F2):
def run(self):
F1.func(self,1) # 直接执行F1中的func方法。
obj = F3()
obj.run(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class F1(object):
def func(self,num):
print("F1.func",num)
class F2(F1):
def func(self,num):
print("F2.func",num)
class F3(F2):
def run(self):
super().func(1) # 根据mro的顺序,执行F2中的func方法
obj = F3()
obj.run(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# 补充代码实现
class Context:
pass
with Context() as ctx:
ctx.do_something()
# 请在Context类下添加代码完成该类的实现
1
2
3
4
5
6
7
2
3
4
5
6
7
class Context:
def __enter__(self):
print("进入")
return self
def __exit__(self, exc_type, exc_val, exc_tb):
print("出去")
def do_something(self):
print("执行")
with Context() as ctx:
ctx.do_something(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# 简述 迭代器、可迭代对象 的区别?
迭代器,
1.当类中定义了 __iter__ 和 __next__ 两个方法。
2.__iter__ 方法需要返回对象本身,即:self
3. __next__ 方法,返回下一个数据,如果没有数据了,则需要抛出一个StopIteration的异常。
可迭代对象,在类中定义了 __iter__ 方法并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。
1
2
3
4
5
6
2
3
4
5
6
# 什么是反射?
反射,通过字符串的形式去操作对象中的成员。例如:getattr/setattr/delattr/hashattr
1
# 简述OSI七层模型。
OSI七层模型分为: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数据连路程、物理层,其实就是让各层各司其职,完成各自的事。
以Http协议为例,简述各层的职责:
应用层,规定数据传格式。
"GET /s?wd=你好 HTTP/1.1\\r\\nHost:www.baidu.com\\r\\n\\r\\n"
表示层,对应用层数据的编码、压缩(解压缩)、分块、加密(解密)等任务。
"GET /s?wd=你好 HTTP/1.1\\r\\nHost:www.baidu.com\\r\\n\\r\\n你好".encode('utf-8')
会话层,负责与目标建立、中断连接。
传输层,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,其实就确定双方的端口信息。
数据:"GET /s?wd=你好 HTTP/1.1\\r\\nHost:www.baidu.com\\r\\n\\r\\n你好".encode('utf-8')
端口:
- 目标:80
- 本地:6784
网络层,标记IP信息。
数据:"GET /s?wd=你好 HTTP/1.1\\r\\nHost:www.baidu.com\\r\\n\\r\\n你好".encode('utf-8')
端口:
- 目标:80
- 本地:6784
IP:
- 目标IP:110.242.68.3
- 本地IP:192.168.10.1
数据连路程,设置MAC地址信息
数据:"POST /s?wd=你好 HTTP/1.1\\r\\nHost:www.baidu.com\\r\\n\\r\\n你好".encode('utf-8')
端口:
- 目标:80
- 本地:6784
IP:
- 目标IP:110.242.68.3(百度)
- 本地IP:192.168.10.1
MAC:
- 目标MAC:FF-FF-FF-FF-FF-FF
- 本机MAC:11-9d-d8-1a-dd-cd
物理层,将二进制数据在物理媒体上传输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# UDP和TCP的区别。
- UDP,UDP不提供可靠性,它只是把应⽤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, 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⽬的地。 由于UDP在传输数据报前不⽤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⽴⼀个连接, 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, 故⽽传输速度很快。常见的有:语音通话、视频通话、实时游戏画面 等。
- TCP,在收发数据前,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,然后再进行收发数据。常见有:网站、手机APP数据获取等。
1
2
2
# 简述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。
创建连接,三次握手:
第一次: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,发送:seq=100(随机值);
第二次:服务端接收请求,然后给客户端发送:seq=300(随机值)、ack=101(原来客户端口发来请求的seq+1)
第三次:客户接接收请求,然后给服务端发送:seq=101(第2次返回的值)、 ack=301(第2次seq+1)
第1、2次过程,客户端发送了数据seq,服务端也回给了seq+1,证明:客户端可以正常收发数据。此时,服务端不知客户端是否正常接收到了。
第2、3次过程,服务端发送了数据seq,客户端也返回了seq+1,证明:服务端可以正常收发数据。
断开连接,四次挥手:(任意一方都可以发起)
第一次: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请求,发送:<seq=100><ack=300> (我要与你断开连接)
第二次:服务端接收请求,然后给客户端发送:<seq=300><ack=101> (已收到,可能还有数据未处理,等等)
第三次:服务端接收请求,然后给客户端发送:<seq=300><ack=101> (可以断开连接了)
第四次:客户端接收请求,然后给服务端发送:<seq=101><ack=301> (好的,可以断开了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# 简述你理解的IP和子网掩码。
子网掩码用于给IP划分网段,IP分为:网络地址 + 主机地址。
简而言之,子网掩码掩盖的IP部分就是网络地址,未掩盖就是主机部分。
例如:
IP:192.168.1.199 11000000.10101000.00000001.11000111
子网掩码:255.255.255.0 11111111.11111111.11111111.00000000
此时,网络地址就是前24位 + 主机地址是后8位。你可能见过有些IP这样写 192.168.1.199/24,意思也是前24位是网络地址。
1
2
3
4
5
6
7
2
3
4
5
6
7
# 端口的作用?
在网络编程中,IP代指的是计算机,而端口则代指计算机中的某个程序。以方便对计算机中的多个程序进程区分。
1
# 什么是粘包?如何解决粘包?
两台电脑在进行收发数据时,其实不是直接将数据传输给对方。
- 对于发送者,执行 `sendall/send` 发送消息时,是将数据先发送至自己网卡的 写缓冲区 ,再由缓冲区将数据发送给到对方网卡的读缓冲区。
- 对于接受者,执行 `recv` 接收消息时,是从自己网卡的读缓冲区获取数据。
所以,如果发送者连续快速的发送了2条信息,接收者在读取时会认为这是1条信息,即:2个数据包粘在了一起。
解决思路:
双方约定好规则,在每次收发数据时,都按照固定的 数据头 + 数据 来进行处理数据包,在数据头中设置好数据的长度。
1
2
3
4
5
6
7
8
9
2
3
4
5
6
7
8
9
# IO多路复用的作用是什么?
可以监听多个 IO对象 的变化(可读、可写、异常)。
在网络编程中一般与非阻塞的socket对象配合使用,以监听 socket服务端、客户端是否 (可读、可写、异常)
IO多路复用有三种模式:
- select,限制1024个 & 轮训的机制监测。
- poll,无限制 & 轮训的机制监测。
- epoll,无限制 & 采用回调的机制(边缘触发)。
1
2
3
4
5
6
7
8
2
3
4
5
6
7
8
# 简述进程、线程、协程的区别。
线程,是计算机中可以被cpu调度的最小单元。
进程,是计算机资源分配的最小单元(进程为线程提供资源)。
一个进程中可以有多个线程,同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可以共享此进程中的资源。
由于CPython中GIL的存在:
- 线程,适用于IO密集型操作。
- 进程,适用于计算密集型操作。
协程,协程也可以被称为微线程,是一种用户态内的上下文切换技术,在开发中结合遇到IO自动切换,就可以通过一个线程实现并发操作。
所以,在处理IO操作时,协程比线程更加节省开销(协程的开发难度大一些)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2
3
4
5
6
7
8
9
10
11
# 什么是GIL锁?其作用是什么?
GIL, 全局解释器锁(Global Interpreter Lock),是CPython解释器特有一个玩意,让一个进程中同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可以被CPU调用。
1
# 进程之间如何实现数据的共享?
multiprocessing.Value 或 multiprocessing.Array
multiprocessing.Manager
multiprocessing.Queue
multiprocessing.Pipe
1
2
3
4
2
3
4
# 已知一个订单对象(tradeOrder)有如下字段:
字段英文名 | 中文名 | 字段类型 | 取值举例 |
---|---|---|---|
nid | ID | int | 123456789 |
name | 姓名 | str | 张三 |
items | 商品列表 | list | 可以存放多个订单对象 |
is_member | 是否是会员 | bool | True |
商品对象有如下字段:
字段英文名称 | 中文名 | 字段类型 | 取值 |
---|---|---|---|
id | 主键 | int | 987654321 |
name | 商品名称 | str | 手机 |
请根据要求实现如下功能:
- 编写相关类。
- 创建订单对象并根据关系关联多个商品对象。
- 用json模块将对象进行序列化为JSON格式(提示:需自定义
JSONEncoder
)。
import json
class ObjectJsonEncoder(json.JSONEncoder):
def default(self, o):
if type(o) in {Order, Goods}:
return o.__dict__
else:
return o
class Order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nid,name,is_member):
self.nid = nid
self.name = name
self.is_member = is_member
self.items = []
class Goods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id, name):
self.id = id
self.name = name
od = Order(666,"武沛齐",True)
od.items.append( Goods(1, "汽车") )
od.items.append( Goods(2, "美女") )
od.items.append( Goods(3, "游艇") )
data = json.dumps(od, cls=ObjectJsonEncoder)
print(data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基于面向对象的知识构造一个链表。
注意:每个链表都是一个对象,对象内部均存储2个值,分为是:当前值、下一个对象 。
class Node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value, _next): self.value = value self.next = _next # 手动创建链表 v4 = Node("火蜥蜴",None) v3 = Node("女神",v4) v2 = Node("武沛齐",v3) v1 = Node("alex",v2) # 根据列表创建链表 data_list = ["alex", "武沛齐", "女神", "火蜥蜴"] root = None for index in range(len(data_list) - 1, -1, -1): # [3,2,1,0] node = Node( data_list[index] , root) root = node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读源码,分析代码的执行过程。
socket服务端
import socket import threading class BaseServer: def __init__(self, server_address, request_handler_class): # ("127.0.0.1", 8000), MyHandler -> 类 self.server_address = server_address self.request_handler_class = request_handler_class def serve_forever(self): while True: # 等待客户端来连接 # conn,address = socket.accept() request, client_address = self.get_request() self.process_request(request, client_address) def finish_request(self, request, client_address): # MyHandler -> 类 # MyHandler() -> MyHandler.__init__(conn,address, self) # MyHandler.__call__方法 self.request_handler_class(request, client_address, self)() def process_request(self, request, client_address): pass def get_request(self): return "傻儿子", "Alex" class TCPServer(BaseServer): address_family = socket.AF_INET socket_type = socket.SOCK_STREAM request_queue_size = 5 allow_reuse_address = False def __init__(self, server_address, request_handler_class, bind_and_activate=True): # ("127.0.0.1", 8000), MyHandler BaseServer.__init__(self, server_address, request_handler_class) self.socket = socket.socket(self.address_family, self.socket_type) self.server_bind() self.server_activate() def server_bind(self): self.socket.setsockopt(socket.SOL_SOCKET, socket.SO_REUSEADDR, 1) self.socket.bind(self.server_address) # (IP、端口) self.server_address = self.socket.getsockname() def server_activate(self): self.socket.listen(self.request_queue_size) def get_request(self): return self.socket.accept() def close_request(self, request): request.close() class ThreadingMixIn: def process_request_thread(self, request, client_address): self.finish_request(request, client_address) self.close_request(request) def process_request(self, request, client_address): t = threading.Thread(target=self.process_request_thread, args=(request, client_address)) t.start() class ThreadingTCPServer(ThreadingMixIn, TCPServer): pass class BaseRequestHandler: def __init__(self, request, client_address, server): # conn self.request = request self.client_address = client_address self.server = server self.setup() def __call__(self, *args, **kwargs): try: self.handle() finally: self.finish() def setup(self): pass def handle(self): pass def finish(self): pass class MyHandler(BaseRequestHandler): def handle(self): print(self.request) # conn self.request.sendall(b'hahahahah...') # 在server封装了点值、然后又创建socket服务端 server = ThreadingTCPServer( ("127.0.0.1", 8000), MyHandler ) server.serve_forever(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93
94
95
96
97
98
99
100
101
102
103
104socket客户端
import socket # 1. 向指定IP发送连接请求 client = socket.socket() client.connect(('127.0.0.1', 8000)) # 向服务端发起连接(阻塞)10s # 2. 连接成功之后,发送消息 client.sendall('hello'.encode('utf-8')) # 3. 等待,消息的回复(阻塞) reply = client.recv(1024) print(reply) # 4. 关闭连接 client.close(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请自己基于socket模块和threading模块实现 门票预订 平台。(无需考虑粘包)
用户作为socket客户端
- 输入
景区名称
,用来查询景区的余票。 - 输入
景区名称-预订者-数量
,例如:欢乐谷-alex-8
,用于预定门票。
- 输入
socket服务端,可以支持并发多人同时查询和购买(为每个客户度创建一个线程)。
服务端数据存储结构如下:
db ├── tickets │ ├── 欢乐谷.txt # 内部存储放票数量 │ ├── 迪士尼.txt │ └── 长城.txt └── users ├── alex.txt # 内部存储次用户预定记录 └── 武沛齐.txt # 注意:当用户预定门票时,放票量要减去相应的数量(变为0之后,则不再接受预定)。 约定时会存在多个线程同时操作文件去修改数值。
1
2
3
4
5
6
7
8
9
101
编辑 (opens new window)